尊敬的幼教老师们,
2023年6月23日的 Naptime Webinar 中文版:《幼儿园双语教育》分享会成功落幕全赖你们的支持! 在此,我们衷心表示感谢。 我们也希望你们能够从洪秋芸老师的演讲中获益。
错过了分享会?别担心,您可以在这儿观看节目亮点!
在分享会中,秋芸老师与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在华文教学实践中应用3T原则来培育儿童的华语对话技能。
秋云老师和安琪老师(华文讲师,NIEC 城市校区)也在问与答环节中跟大家分享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双语能力。
每位老师在幼儿的学习生涯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不同年龄,不同的引导方式,具体可尝试如下建议:
1. 自问自答
这个比较针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越小的孩子,老师的自问自答的示范要多一些。每一次自问时一定要先关注幼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然后一定要温和看着幼儿的眼睛发问,然后观察数秒,看看幼儿的反映,如果幼儿开口咿咿呀呀或做出一些动作、手势等时,表示他们已经在回应老师的问题了。这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强化她的回应行为,然后对幼儿说:“老师知道你是在说什么什么(答案),对的,真棒”!只要教师真诚回应,幼儿会感受和体验到的。她们也会更自信地表达自己所想。
2. 暗示法
老师可能要给予暗示要多一些。暗示可以是语言直接给予提示(如它是XX颜色、形状、大小、在什么位置等),或者图卡提示。老师也能使用肢体语言提示,例如眼睛看向“答案处”,或者直接将手指指向“答案处”,要求幼儿追视目标答案。 然后在引导他说出来。
3. 疑问法
在照片聊天框架里有个“疑惑”,就是在要求幼儿养成用疑问句式,例如我有个疑惑,……?有一个问题,这是……?他们……?等使用疑句式开启话题。经常这样练习,幼儿就会养成自己发问的习惯。
4. 提问法
可以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帮助幼儿寻找答案,例如:
- 描述性提问:小狗长得是怎样?
- 反诘性提问:例如你怎么知道那
- 是只小狗而不是小猫?
- 分类性提问:哪些是狗妈妈,哪些是狗宝宝?
- 假设性提问:如果小狗没有东西吃会怎样?
- 选择性提问:你觉得小狗跑得快还是小猫跑得快?
- 比较性提问:这两只狗的皮毛有什么不同?
- 开放性提问:你对路边上一些流浪狗有什么看法?
- 封闭性提问:这是小狗吗?
如果老师在日常与幼儿互动中经常使用以上提问法示范的话,那幼儿假以时日,就会习惯自己发问并寻求答案。因此,前期经验的积累和相关技能的练习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可考虑运用3T原则来提高幼儿对话技能,进而增强幼儿主动发问、主动寻求答案的能力和信心。
儿童有100种语言,有100种表达方式,即老师首先要有个认知就是表达情绪和感受可以有很多方式,不一定要用说的方式来体现。其次,幼儿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背后原因有很多,例如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或是性格比较内敛、或者周围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或者当下场合不合宜、或者没有合适的表达方式或途径等等?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为何不愿表达感受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最后,“对症下药”,如果幼儿语言能力弱,相关词汇量少,那老师可以先向幼儿输入有关情绪表达的词汇,给予幼儿情绪感受表达示范,比如我很难过,因为……等;
如果幼儿感到周围不安全,那老师就要赋予他们敢于表达的力量,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情绪没有对和错,不管你是难过还是生气,都要也必须表达出来,即便你生气哭喊,老师还是一样爱你的,老师会在旁边陪着你、保护你。”
那如果是幼儿没有合宜的表达方式,那老师可以提供几个选项:1、用说的;2、用画画;3、用运动、律动;4、做手工;5、安全屋独处等。最重要的是,老师要记得情绪没有对和错,只是表达方式的适宜与否。幼儿的社会性情感表达能力都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用心关注和示范引领,但不管如何,幼儿的任何一种情绪表达,都需要被温柔以待!
除了积极使用3T原则外,老师还可以:先给予简单容易回答问题,只要幼儿能开口回答,不管答案是否正确都要给予鼓励和勇气加持,例如老师看见你点点头,你是在心里面回答问题了,对吧,老师听见了!下次,要是你大声说出想法,让其他小朋友也能听见,哇,那真是太赞啦!
只要幼儿开口说话,教师先不要关注她回答是否正确、声音是否响亮、表达是否流畅等,要先赋予她有话敢敢说的力量和信心。或者可以让幼儿手握一些小小手偶、对话物、对话标志牌、或一些手势暗示,如准备好就把手放在下巴上等,或有话要说就轻轻举起或挥动对话标志牌等,当老师一看到幼儿有这些举动的话要立马给予发言机会,给予正向积极的反馈,我相信幼儿的自信心会不断获得增强。
教师以身示范,运用3T原则开启话题
当众表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华语交流的小朋友
设置 “讲华语之星” “小小华语宣讲者” 等激励机制
创设 “华语小剧场” “华语小茶馆” 的角色扮演区
这个没有捷径或窍门,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运用才是王道!因为首先,语言是一种工具,如果经常用,这个工具就会发挥更大功能。语言越是在真实的生活情景用越容易形成长时记忆。其次,大脑有“喜新厌旧”的习惯,这些词语学了不用,大脑就会自动产生“你不用这些词语,就是这些词语不重要,那我就不去处理它、储存它”。“漂亮”,“好看”,“精彩” 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机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如果这些词汇不断曝露在生活情境中,例如XX笑起来很好看;XX的衣服很漂亮;刚才XX的表演很精彩!等等。在实际生活中,与幼儿对话时,这些词语可以渗透其中。
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经常示范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词汇;或者来个小比赛,看看今天谁用最多 “漂亮”, “好看”,”精彩” 这些词汇来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或者赞美朋友的作品、行为等。谨记:学而不习之则罔!
可以的。18个月至2岁的儿童刚刚开始进行很简单的字词发音,所以更需要老师语言的输入。月龄越小的婴儿,老师可以运用注视法,即婴儿平躺着,照片在婴儿脸上正上方,距离脸部20-30厘米左右,叫婴儿名字,轻晃照片吸引他注视,当他注视时,拿着照片不动,同时观察婴儿对照片中哪些图案感兴趣,老师就可以放慢语速跟他们讲解照片上的内容。
其实,儿童6个月大时,观察能力已经很强,可以清楚的分辨喜欢与不喜欢。老师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观察到儿童的喜爱,然后使用更多的语言去描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一般一岁半后婴幼儿·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提示,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照片聊天:
- 配对法:例如辨认相同的颜色、形状、物品,与所出示的提示卡配对。例如老师:这是苹果。婴儿:眼睛看着苹果;
- 指认法:引导婴幼儿不仅辨认物品,还要帮助他们理解所指物品的词语意思。例如:老师:苹果在哪里?婴幼儿:用手指出苹果。
- 命名法:婴幼儿不仅能分辨、指认还要模仿说出来。例如老师:这是什么?婴幼儿:这是苹果。
在进行照片谈话活动时,老师应该跟随儿童的兴趣和节奏。儿童指哪里,老师就用观察、疑惑、相同不相同、数量比较、等方式来把画面描述出来,给予儿童更多语言输入。同时也要耐心等待幼儿回应(通常给予婴儿3~5秒,甚至更长时间来反应)以及积极回应幼儿,创设“你来我往”的对话氛围。
老师在与儿童对话时,也要记得注意眼神,表情和动作,好让儿童感受到你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很感兴趣,很关注。这样,儿童就会喜欢与你互动,老师也就会有更多机会去做语言的输入。你也可以加入一些音乐、道具元素,如用唱诵、打节奏、重复性言语、手偶表演、手指谣等方式来增加对话趣味性。
在这个阶段,老师一定要多说,多示范、多方式进行。对于越小的孩子,共情关注越重要。
在新加坡这个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听不懂或不会说华语的华族孩子确实不少。作为华文老师,我们需要帮助儿童使用华语。在帮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让他们感觉到自在、安全、兴奋、尊重。老师要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听不懂或说不好华语,我们不会嫌弃也不会责备,而会慢慢耐心的教。只要儿童愿意亲近我们,那我们就有多一个机会给予他们的语言输入,也增加他们倾听华文的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履行做华文老师的责任也要赋予儿童“有话敢敢说” 的力量和信心。华文老师一定要坚持用华语先说,但也要观察儿童的反应,而适当的给予图卡或肢体语言作为提示。如果儿童明白或尝试用华语来回应,老师一定要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并积极的强化他们努力学说华语的行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也要记得教学的原则 – “流畅先于正确。” ,不要一直打断或纠正儿童。一定要让孩子说完,然后才用华语再重复一次让孩子模仿学习说。
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刚刚学习新语言的儿童,适当的时候使用儿童优势语言来帮他们了解对话内容能初进他们掌握新语言的信心。如果儿童实在听不懂或讲不出华语,老师可以先用他们听得懂的英语先说,先给予安全感跟自在感。但是,前提条件是,华文老师要确保英语发音与语法是正确,否则可以让英文老师或周边的儿童帮忙翻译。
最后,我们要时刻记住作为华文老师,用英文说一遍之后,一定要再用华语说一遍。这可以让儿童有个模仿学习的机会。对于一些华语较弱的儿童,指令不能太复杂。老师也需要把指令简化,甚至结合一些视觉提示卡或让语言能力强的儿童给与暗示。这样儿童对说华语的信心会不断地增加。
如果老师坚持用华语,儿童就会慢慢习惯听并开口尝试说。然后,慢慢地就会到达流利自信说。老师们一定要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来帮助儿童提升对话能力!
可以纠正,但一定要遵循 “流畅先于正确” 的原则,也就是一定要让幼儿说完他想要表达的内容,不要随意打断他。这是不仅会打击幼儿说话的信心,也无益于幼儿的大脑发展。此外,既然孩子能说出 “我去沙滩明天下午”,首先肯定幼儿的敢于表达,愿意开口说话,接着,教师示范正确表达方式:(语速放慢些)我明天下午去沙滩玩。最后,让幼儿跟着重复说一遍或几遍。如果教师经常有意识且耐心引领和语言语法榜样示范,等幼儿的华语语法理解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就会自我纠正。
不会,因为许多研究已表明,年幼孩子可以同时学习几种语言,而且还可以学得很好,因为他们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幼儿的语言学得精不精,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创设一个能让幼儿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和平台。例如,以前我班上的印度和马来的小朋友他们华语和英语都学得很好,能自然地跟我和班上小朋友用华语沟通交流,但上了小学后,很快地就忘记了,见面时,变得不太会使用华语和我交流。这说明什么呢?语言离开了真实生活环境,不在使用它就会慢慢消逝。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对某种语言没有需求了,没有给予该语言的曝露机会,那语言就无从发展起来。反之,如果你们生活中经常使用两种、三种语言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互动,那双语、三语学得精、运用的好,那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语言之间会互相竞争,几种语言之间,一定会有一种语言是主用语、是重要的,会表达更流利、更自信的。
流畅先于正确,让幼儿先把话说话,记得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幼儿说话;然后教师示范正确表述内容,让幼儿模仿学习;例如:乐乐小朋友你刚才是说:这不是小狗的家,对吗?当老师在确认及重复正确语句时,其实已经在进行华语语言输入,如果对话情况允许的话,可以要求幼儿模仿说一次;如果情况不允许,比如幼儿正对某个话题非常 感兴趣,用 “英语” 谈得很起劲的话,如果老师一味要求他仿说的话,反而会失去谈论此话 题的兴趣,甚至选择放弃对话,那么老师连输入华语的机会都没有了。
自由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的。有序自在地谈话活动组织策略:
- 相关的谈话规则要与幼儿一同制定,以达成共知、共识、共遵守;
- 使用幼儿能理解的手势、规则提示卡提醒幼儿遵守课堂规则
- 共同设置 “有话要说的” 标志、手势,有这些标志、手势的才有发言权
- 坚持、坚持、坚持贯彻 “一次一个人说话” 规则,并持之以恒、贯彻始终
- 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时间,教师要耐心引领
- 培养 “轮流说话” 意识,尊重他人的发言权
- 制作可视化的发言图表,记录幼儿的发言频次,帮助经常发言的小朋友把机会留给其他人;少发言的小朋友,也起到激励作用
- 设置 “轮流说话” 榜样之星,奖励那些遵守谈话规则,专注倾听的小朋友
- 老师可在团体/大组进行谈话活动时准备 “(玩具)麦克风”,让发表的幼儿轮流使用,没有拿 “麦克风” 的幼儿为听众。
对话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机会跟幼儿在一起,不管是在上华文课还是在常规活动中,比如冲凉、用餐、户外活动、活动过渡期间、角落游戏时间,甚至入园离园时段等都可以运用3T原则发展幼儿对话技能。对话过程是教师和幼儿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只要教师身心到场,做到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说话,对话的机会就悄然而至。
所有的孩子都有发言权。有些幼儿表达能力的孩子确实会占用很长时间。老师可以尝试:
1. 尊重幼儿的发言权,加上幼儿具有向师性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先表现出对这个小朋友发言的内容很感兴趣、然后把身体倾向发言者,用眼神、点头、表示你在真诚倾听,这样不仅给孩子一个信心和安全感,也会给班上孩子一个良好倾听、集中注意力,尊重他们发言的榜样示范。
2. 以游戏的方式,引发班上其他幼儿共同关注某些幼儿的发言内容,例如看谁的耳朵最灵光,能听到或猜到他想说什么。然后教师会把 “对话物或对话标志” 发给他,请他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们他听到 “秘密”,进而将班上其他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发言的小朋友身上。
3. 创设仪式感。等某幼儿表达完后,班上其他小朋友说出爱的鼓励:你棒你棒,你真棒!我学我学,向你学!给予努力完成表达的幼儿嘉许,进而增强幼儿下次更自信、更流畅的表达所思所想,也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彼此支持的班级氛围。
1. 使用视觉提示卡(图卡/照片/具体的实物)
这对于语言发展迟缓、自闭症儿童非常有帮助,有图卡或者具体物品参照,可以增加特需孩子开口说话的信心,尤其是自闭儿,因为他们是视觉学习优于听觉,研究也表明,视觉提示卡能增加自闭儿与他人的互动频率,有助于他们去回应问题。
2. 学习小助手
在班上可以安排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与特需儿童结伴学习,这样可以为特需儿童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同年龄孩子在一起更容易引发对话,这样特需儿童就有更多模仿学习的机会。
3. 运用他们感兴趣的玩具,活动、食物等来诱发特需儿童开口说话
例如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比如她喜欢吃饼干,那老师可以把饼干装在透明的罐子,故意让他看见,激发他开口说话的动机,因为她想吃,然后老师可以问:你想要吃饼干,要跟老师说什么?“我想吃饼干,我可以吃饼干吗?只要孩子开口说话,就要积极强化她开口说话的行为,然后,就拿一个小小的饼干给他吃,不要拿大大块,因为她吃饱了,吃够了,就不会再开口讨吃,然后老师再把盖子盖好,“如果你还想吃的话,那你要跟老师说什么?” 然后又会开口说,这样幼儿就有很多开口练习会话的机会。对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在家里也是要求家长,幼儿要什么不要马上给他,要让他开口说之后才给她;只要她有开口说就奖励他(点个赞、拥抱等)正强化、积极反馈。
4. 没话找话,主动与特需儿童对话
不要因为她没有回应,不搭理你,你就随他 “沉默”。爱表达是人的天性,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话题开启的,用共同关注、在充分交流中,真诚去倾听,耐心地引导来增强特需儿童的会话欲望,只要他们愿意开口说,那么他们的会话技能就有可能获得提升。